WP3(工作項目3): 阻塞相關現象的數值模擬
在任務3.1中,首先建立了數值模型。從WP1中的數據導出邊界條件,定義通用接口和數據格式。在任務3.2中,對數值模型進行了驗證。BFI應用了一個數值模型來正確處理夾雜物NMI的團聚,采用了一種基于歐拉拉格朗日方法的粒子跟蹤方法,鋼液的流通量基本上是由中間包中塞棒的位置控制的,對數值模型進行了調整,以盡可能好地表示這種行為,即考慮中間包中的鋼水靜壓。熱邊界條件取自文獻并結合自身的經驗,在參考文獻的基礎上選擇了合適的湍流模型。數值模型實現了吹氬處理,研究了非金屬夾雜物的濃度和湍流模型對夾雜物團聚行為的影響,與預期的一樣,夾雜物的濃度是影響團聚行為的主要因素。UNILEOB-SMMP開發了一種微觀模型,考慮了堵塞的三個主要步驟。該模型采用一種特殊的隨機方法來模擬靠近水口內壁面的流體結構中的質點運動,在微觀模型中忽略了Ar泡的影響。通過在WP2堵塞計量試驗臺的試驗驗證了微觀模型的有效性,結果表明,該模型能夠再現與堵塞有關的現象。在任務3.3中,合作伙伴希望將他們的模型合并為一個完整的模型。由于遇到一些問題,合作者決定將數值模型分為中間包(宏觀)和水口SEN(微觀)兩部分。宏觀部分為微觀部分提供邊界條件(流速、湍流度、夾雜物分布和尺寸)。這些建模方法選擇了不同的湍流模型。在任務3.4中,兩臺鋼廠連鑄機都用宏觀尺度的數值模型表示,考慮中間包鋼水液面高度和塞棒升高量,對這些參數和鋼廠連鑄機的速度和湍流強度進行了研究,對兩臺連鑄機的夾雜物團聚現象進行了研究。采用微觀數值模型研究了水口和中間包的截面,在靠近塞棒區注入了較多的夾雜物以觀察堵塞情況。從整個中間包和水口的模擬中提取了該域的邊界條件,并對在水口內壁上的夾雜物的沉積進行了觀察和分析。研究了中間包鋼水液面高度對堵塞的影響,水口內腔直徑越小,堵塞越小,阻塞物在SEN壁上的分布越均勻。在任務 3.5中,對數值結果進行了總結,并列出了所獲得的信息。在任務3.6中,針對導致平行于水口內壁流動的修正流動條件,研究了一種改進的塞棒頭部形狀設計。其基本思想是避免流動再循環,加速鋼水靠近水口以防止夾雜物堵塞沉積。兩種修改都顯示了預期的速度場,塞棒下方的回流區域是可見的,對于塞棒端部平面的設計,回流區域較大;而對于塞棒頭部的橢圓形設計,回流區域較小。分析了湍流強度和鋼水速度局部大值的位置對團聚行為的可能影響,修正的塞棒幾何形狀只導致團聚行為的很小的變化。
WP4(工作項目4):鋼廠試驗中實施優化措施并驗證其效率
在任務4.1中,實驗室試驗和數值模擬的結果進行總結,如果適用于鋼廠現場進行控制。在任務4.2中, 在VASL鋼廠進行了工廠試驗,以評估RH脫氣過程中非金屬夾雜物的演變過程。感興趣的參數是夾雜物的數量及其類型。在SALZF鋼廠試驗也在RH脫氣期間進行。RH脫氣裝置在項目運行期間投入使用,使得VD脫氣工藝和RH脫氣工藝可以直接比較。在任務4.3中,分析了任務4.2中進行的鋼廠試驗。在VASL鋼廠,氧含量和鋁酸鹽的平均值與鋁鎮靜后的時間和尖晶石型夾雜物與鋁鎮靜后的時間的平均值進行了調查和詳細的報道。測定了不同鋁、鈦含量的指數表。當Ti/Al比較低時,澆注性能較好,即堵塞較少。當Clog表示為Ti和Al含量的函數時,數據的意義發生了變化。鈦含量越低,Al含量越高,堵塞越少。后一種結果與SALZF鋼廠的結果非常吻合。此外,在SALZF鋼廠上對VD脫氣工藝路線的781爐號和RH工藝的697爐號進行了評價,目的是對這些工藝路線進行比較。考慮了處理時間、平均Al含量和添加量、平均Ti含量和添加量以及各自的收得率。用OES-PDA對微夾雜物進行分析,并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在任務4.4中,總結了研究結果,并就工藝過程和構建措施提出建議/指引。
WP5(工作項目5): 項目管理
在任務5.1中,原本計劃的研討會被更改為網絡研討會。該活動于2018年3月1日舉行,共有34名參與者。之后,展示的幻燈片在參與者中分發。本次網絡研討會的主要優勢在于不限制與會者人數,節省旅行費用。在Task 5.2中,協調項目會議。項目合作伙伴每年舉行兩次會議。每個項目合作伙伴主持一次會議,協調員BFI主持啟動會議和后一次會議。行業合作伙伴SALZF鋼廠和VASL鋼廠會面了兩次,相互交換數據,并統一了堵塞檢測的評價標準。這是在不同的脫氣工藝的背景下完成的。在任務5.3中,報告按照計劃編寫,并由協調員在相應的TGS3會議上提出。